汉字百科 | 2022年06月15日22:32:54 | 阅读:378 | 评论:0
晁错主张汉景帝削藩是对的,汉景帝也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权力,同意晁错削藩。汉景帝为什么听晁错的?因为是他老师,晁错在汉景帝眼里就是大儒智囊,所以言说计从很宠信他。晁错不是一次地提削藩之事,早在文帝时就建议削藩,只因文帝仁慈,不愿看到兄弟们相互残杀。把这事给放下了。
汉文帝死后,汉景帝继位,晁错做为皇上的老师,为了自己学生的帝业稳固,还是上书景帝削藩,景帝当然愿巩固自己的皇权,便同意了晁错的建议。这削减令一下,受到诸侯王的极力反对,便激起对晁错的怨恨。以吴王为首的诸侯王发起了,“诛晁错,清君侧”,的口号,联合七国叛乱。
七国叛乱军直逼京师长安,情况危急也来的突然,让景帝无从防备,面对七国叛军的凶势,晁错纵使景帝亲自出征,以鼓将士斗志士气,他确坐阵京师,景帝犹豫,听从了与晁错有嫌隙的袁盎的建议:“别看七国叛军来势凶猛,他们不是针对皇上,是针对晁错而来,只要把晁错杀了,赦免七国,恢复被削的封地,七国之乱不就平息了吗?”景帝迫于七国进攻京师的压力,景帝同意了袁盎的建议,封袁盎为太常秘密出使吴国。
袁盎献策后十多天,丞相、中尉、廷尉、联名上奏要把晁错满门抄斩,景帝同意了奏章,晁错确不知情,景帝派中尉到晁错家,请晁错进朝议事,晁错跟着皇上派来的中尉,车马走到长安东市,停下车中尉宣读景帝旨意,把穿着朝服的晁错腰斩于市。晁错到死也不明白,大敌当前,为什么要斩我这位为学生忠心耿耿的老师呢。
斩了晁错,景帝认为七国退兵,哪知诛晁错是一借口,吴王准备了几十年要谋反夺帝位。景帝悔恨错斩了老师,但已经完矣。景帝心里惧怕,忽然,想起了文帝告诫的话:“国家危难时,周亚夫可担当大任。”于是,景帝让周亚夫统领汉军平叛,只用了三个月就平息下来。平息叛军之后,景帝下令诸侯王不在治理封国,由皇帝派使官吏治理,改革封国官制,削减了诸侯王的权力,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
综上而言,晁错让景帝削藩是正确的,巩固了中央集权,维护皇家权力的统一,然而晁错犯下几种错误让他命丧黄泉。1,晁错不应该过于急近的让景帝削藩,景帝继位时间过短,皇权势力未稳固,在大环境下诸侯国势力过大,没有实行温和蚕食的方法,解决诸侯国势力。晁错的过于急近,激起诸侯王的不满,增添了诸侯王对朝廷予盾,使这种予盾形成军事叛乱。2,在七国叛乱进攻长安时,形成生死危难之时,晁错建议让景帝出征以鼓士气,在危难之机,当臣子的晁错不身先士卒,然而让没有上过战场的景帝出征,晁错确坐阵京师。当然他的想法是对的,做为没有上过战场的景帝怎么想,当时的景帝估计心里非常害怕,在生死关头谁不怕死,晁错没有考虑到景帝的想法,这也是晁错死的一大原因。
3,晁错性格直率,直言不讳过于强势。得罪朝中大臣太多,大臣讨厌他,所以在落马时,被得罪的人落井下石。总之,错综复杂的关系让晁错而牺牲,他的这种谋国不谋身的精神得到后人敬仰!
原文: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翻译:
天下的祸患,最不能挽回的,莫过于表面上社会安定没有祸乱,而实际上却存在着不安定因素。消极地看着祸乱发生却不去想方设法对付,那么恐怕祸乱就会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起来坚决地制止它,又担心天下人已经习惯于这种安定的表象却不相信我。只有那些仁人君子、豪杰人物,才能够挺身而出为国家安定而冒天下之大不韪,以求得成就伟大的功业。
这本来就不是能够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企图追求名利的人所能做到的。国家安定平静,无缘无故地触发巨大的祸患的导火线。我触发了它,我又能制止它,然后才能有力地说服天下人。祸乱发生却想躲躲闪闪地避开它,让别人去承担平定它的责任,那么天下人的责难,必定要集中到我的身上。
从前晁错殚精竭虑效忠汉室,建议景帝削弱山东诸侯各国的实力。于是山东诸侯各国共同起兵,借着杀晁错的名义。可是景帝没有洞察到他们的用心,就把晁错杀了来说服他们退兵。天下人都为晁错因尽忠而遭杀身之祸而痛心,却不明白其中部分原因却是晁错自己造成的。
自古以来凡是做大事业的人,不仅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从前大禹治水,凿开龙门,疏通黄河,使洪水东流入海。当他的整个工程尚未最后完成时,可能也时有决堤、漫堤等可怕的祸患发生,只是他事先就预料到会这样,祸患发生时就不惊慌失措而能从容地治理它,所以能够最终取得成功。
七国那样强大,却突然想削弱它,他们起来叛乱难道值得奇怪吗?晁错不在这个时候豁出自己的性命,为天下人承受抵挡大难从而控制吴、楚等国的命运,却居然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想让景帝御驾亲征平定叛乱而自己留守京城。再说那挑起七国之乱的是谁呢?自己想赢得那个美名,又怎么能躲避这场患难呢?拿亲自带兵平定叛乱的极其危险,与留守京城的极其安全相比,自己是个引发祸乱的主谋,选择最安全的事情去做,却把最危险的事情留给皇帝去做,这就是让忠臣义士们愤怒不平的原因啊。在这个时候,即使没有袁盎,晁错也不可能免于杀身之祸。
这是为什么呢?自己想要留守京城,却叫皇帝御驾亲征,按情理来说,皇帝本来已经觉得这是勉为其难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对他的建议,这样正好给袁盎以进谗言的机会,使他的目的能够得逞。假若吴、楚等七国叛乱时,晁错豁出性命承担这一危险的平叛重担,夜以继日像淬火磨刀似的训练军队,向东边严阵以待,让自己的君主不至于受到烦忧,那么皇帝就会充分依靠他而不觉得七国叛乱有什么可怕。
唉!世上的君子如果想要建立伟大的功业,那就不要考虑保全性命的计策。假如晁错自己亲自带兵去讨伐吴、楚等七国,不一定就不会成功。只因他一心想保全自身,而惹得皇帝不高兴,奸臣正好趁此钻了空子。晁错企图保全自己的性命。
拓展资料
《晁错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宋仁宗嘉钓年间创作的一篇人物评论文。该文章的评论对象为西汉初年景帝时期的政治改革家晁错。这篇文章总结了削藩失败是晃错被杀的原因。文中认为,晁错被杀,首先有七国叛乱给皇帝造成的压力和受到政敌中伤的原因,但又提出了另一个观点,即晁错自己也缺乏坚强的意志和临危不惧的精神,才给了政敌攻击他的机会。同时,作者通过对晁错改革失败的叹惋,表达出自己愿意为国效力但有志难展的抑郁心情。
本文标题:晁错削藩文言文翻译-晁错论原文及翻译,谢谢?
本文链接:http://www.hahyczj.cn/1428.html
版权声明:本文章是 汉语拼音学习网 的原创文章,未经允许请勿转载本文章!